花蓮瑞穗

花蓮瑞穗掃叭台地(舞鶴臺地)
掃叭台地

  花蓮瑞穗鄉,舞鶴台地上,有個名叫「加納納」的小村落。名稱來自阿美族語「Kalala」,意思是「籃子」,說明了此地的地形。居民約四百餘人,多為阿美族原住民,是個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村落。從日據時代至今,先後有咖啡、鳳梨到茶葉的種植。

瑞穗咖啡的歷史

  加納納所在的舞鶴台地,古稱「掃叭台地」。「掃叭」是阿美族語木板之意,相傳數百年前阿美族人來此開墾,遇到暴風雨侵襲,就近撿拾附近木板形狀物品遮蔽,於是就以「掃叭」稱呼此地。後值日據時代,日人國田正二奉日本總督之命來此開墾,通過故省議員馬有岳等地方仕紳相助,於1930年代在此建立約四百多公頃的咖啡莊園,並設立「住田株式會社」行銷至日本,亦提供天皇飲用,是台灣最早企業化種植咖啡的發源地。

瑞穗咖啡田
自然農法的咖啡田

老欉與通路困境

  太平洋戰爭爆發,國田正二離開台灣,戰後台灣咖啡失去日本這個最大的市場,舞鶴咖啡漸漸沒落,就此過了數十年。直到近年古坑咖啡興起,舞鶴居民這才想起這段光輝的歷史,回到田野間找尋當年咖啡樹,重新開始種植。

  數十年的咖啡樹,在自然環境下依然生機盎然。舞鶴台地到處都是當年遺留的老欉,每顆種子都帶著日據時代的記憶。隨著居民投入種植,舞鶴咖啡產量年年提升,逐漸打開知名度的同時,卻也開始面臨產銷通路的問題。

  舞鶴台地水質優良,土壤肥沃,咖啡產量頗豐。舞鶴咖啡農民多以茶園為主要收入來源,咖啡生產僅為副業。從帶頭種植的東昇茶園,到森高砂咖啡合作的吉林茶園皆為例證。居民從開發觀光咖啡農園到建立品牌,進行過各種不同的嘗試。然由於咖啡生產成本高,加上處理法各家不同,直到目前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產銷體系。這也造成了舞鶴咖啡名氣雖響,實際銷售卻頗有困難,部分農民甚至索性不採收以節省成本,或者將咖啡豆以批發方式銷售至外縣市,冠以其他產區名義銷售的狀況。

瑞穗咖啡蜜處理
批次化生產的咖啡豆

年輕茶農的嘗試

  位於加納納村的吉林茶園,提供了一個改善的契機。茶園農戶彭瑋祥先生是個年輕茶農,通過數年努力,逐步提升莊園咖啡產量,自力研發許多不同的咖啡處理法。

  得益於茶園經驗,彭先生將製茶設備投入咖啡生產,從使用發酵室進行乾式發酵再水洗,直到套用製茶萎雕設備進行咖啡蜜處理,不但替舞鶴咖啡創造新的風味,更能擴大產能,提供附近農友少量後處理服務。

  同時經營茶園與咖啡生意,年輕的彭先生整年都很忙碌,卻也致力推廣茶與咖啡的文化。在他的茶場內,每段產線都都有相關導引說明。針對咖啡生產,他也不吝分享當中的經驗,不但給附近的農戶,也給所有慕名而來的客人。

"我們還在摸索中,要怎樣才能找到一個好的模式,不只照顧我們自己,還要能夠服務其他咖啡農鄉親。"
彭瑋祥
吉林茶園
  森高砂咖啡與吉林茶園的合作,則讓舞鶴咖啡從生產到行銷,建立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。

  以往受限於地理位置,舞鶴咖啡總以土產型態包裝行銷,此一合作卻能拉近產地到消費者的距離,運用吉林茶園靈活又獨特的生產能力,配合森高砂咖啡優異的烘焙品質到行銷通路,進而拓展到其他農戶,以精品咖啡的品質與形象提升產品價值,逐步擴大舞鶴咖啡作為台灣咖啡頂級產地的效益。
瑞穗咖啡農